新闻咨询首页 -> 崇礼简介 -> 文化精髓叠加的崇礼

文化精髓叠加的崇礼

发布时间:2015-04-10阅读次数:107053


崇礼可用八个字概括:神秘、礼仪、干净、舒适。这里有5个古城堡,20多个古墓群;与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齐名的张库古大道途经崇礼。燕赵、秦、汉、魏、唐、明等六代长城相互叠压,将崇礼团团围住。
崇礼县建县时间很短,仅有79年历史。据《二十四史》、《中国通史》、《察哈尔省通志》、《张北县志》和《尚义县志》等史料记载,目前的崇礼区域在清代之前,历代均未单行建制。崇礼县城在辽金时始建,元朝时为定边城,明末叫大东沟。清初,因该村所处之地在东沟门村西边清水河的拐弯处,以地得名称西湾子。
崇礼,是个古代从未建制的深山区,虽然历史上都归属于一定的管辖范围,但旧志书的记载很难表达它的全貌。1913年,设立张北县,崇礼区域为张北县的二、四区,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尹统辖。1928年5月,改直隶省为河北省。改察哈尔特别区为行政省(察哈尔省),省政府设在张家口。崇礼境地与原直隶口北道所辖10县和察哈尔兴和道所辖6县(张北、沽源、康宝、多伦、商都、宝昌)统归察哈尔省所辖。1934年5月,因张北县境过大,不便管理,省政府将二、四两区划出,取“崇尚礼仪”之名,设置崇礼设治局(驻太平庄,未建官署)相当县级。当时,崇礼设治局下设3个区,111个乡,309个行政村,280个自然村。一区驻啕赖庙,二区驻太平庄,三区驻大囫囵。至此,崇礼这块区域,第一次用了崇礼这个名。当前的崇礼,东西长64公里,南北宽57公里,全县总面积为2334.1平方公里,总人口12.6万人,辖2镇8个乡,211个行政村。县人民政府驻地西湾子。
崇礼连接坝上和中原的这一独特地理位置,以及几千年民族差异的持续冲突,使得这块土地上穿梭纠缠着太多的文化承载。因此呈现出奇异的“多点异态”的文化现象。构成这些文化的元素很多。如果按照普通的视觉细数崇礼文化,应该有长城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游牧文化、山地文化、戎马文化、农耕文化、多民族文化、狩猎文化、半农半牧文化、商贸文化、坝上文化、坝下文化。这些文化又都不是孤立的,它们之间既是伴生和衍生的关系,又有复合交融的形态。其实,这些都是多民族融合文化的产物。也可以说是这些文化成就了多民族融合文化。
崇礼的高山峻岭,恰是一个活跃的民族大熔炉,在历史各个动荡时期,将这一地区相互碰撞的各民族文化融化一体。往大里讲,是北方民族带来了欧亚大陆草原民族文化,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拉铁摩尔发现“对于汉族,万里长城是边缘,而对于整个亚洲内陆却是一个中心”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这里成为多民族交锋、对抗、交流、融合的场所,崇礼地域既是一块坝上高原和中原平地的过渡地带,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。形成一个多民族生活地区、多种文化并存地区,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区。
崇礼区域地处边塞,为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,春秋战国以前为鬼方族居地,汉代时主要为鲜卑、突厥居住地,辽时为契丹族居住地,金代融合了女真族,元代与蒙古族相融,明代由于移民垦荒,汉民才有所增加,清代满族增加,到雍正至光绪年间,也有广招移民开垦边塞的政策,进一步奠定了崇礼以汉民族为主的基础。
汉后期,部分匈奴降汉,就定居在上谷(含崇礼)、代郡一带。南北朝时期,这里是北魏鲜卑族的聚集区,其六个北部边镇中有两个在今天的崇礼一带。唐朝,这里是归附大唐的少数民族的驻防地。五代时,这里的少数民族政权频繁更替,民族融合速度加快。以后,辽、金、元各朝代轮番统治北方。出现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。清代,这里仍是守卫京城的北部防线、贸易重要口岸,一些重要的军事关口驻扎着正宗的满族八旗子弟兵,来代替不被信任的汉族守军。
由此,这块土地生活过匈奴、乌桓、鲜卑族、山戎、突厥、契丹、女真族、蒙族、满族、汉族、回族等民族。迄今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,蒙族、满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,约占全县人口的4%。目前,全县211个行政村中,有民族痕迹的43个。如察汗陀罗、摆察、白旗、乌拉哈达等地名,以及汉、唐、辽、明、清等古迹随处可见。
因此,崇礼的多民族融合文化,应是其他文化精髓相加的超值文化,是这些文化在崇礼这个大熔炉几千年熔炼后的光彩宝石。我们就称它崇礼文化。它包含着长城文化的坚韧、戎马文化的无惧、游牧文化的率直、农耕文化的忠厚、坝上文化的粗犷、中原文化的灵秀。
坚韧无惧、率直忠厚、粗犷而灵秀,这就是崇礼的人文精神!

很好,很强大!

%

太差劲了!

%